助你踢碳12步
無論你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是政府,都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跡」。你可能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但經由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你早已開始。
無論你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是政府,都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跡」。你可能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但經由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你早已開始。
馬英九的當選,使「台獨」議題不會再成為焦點問題而讓兩岸的緊張局勢一下子趨緩,也開啟了美、中、台關係的新篇章。「台獨」對大陸的威脅暫時沒有了,是不是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就順暢了?進入新階段的美、中、台關係會有哪些改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美、台關係會有較大的改善,也會更為密切。陳水扁無視美國的意見而屢屢用「台獨」的言行挑釁大陸、威脅台 海之間的和平,這是造成美、台關係逐漸惡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陳水扁頑固地堅持「入聯公投」,布希和賴斯不得不頻頻喊話,讓美、台關係幾乎降至冰點。馬英 久當選後,布希及美國國務院的電賀、楊書棣及蔔睿哲等美對台事務重量級官員在台與馬英九及國民黨會晤,以及美國政府考慮馬英九在就職前訪美等,都強烈地表 達了美、台關係轉好的資訊。
就兩岸關係而言,雖然馬英九當選後大陸政府沒有予以置評,但日前胡錦濤在與布希通話時表示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這被認為 是向對岸釋放出了善意,也與馬英九在選前談到的兩岸談判基於「九二共識」的立場吻合。可以預計,今年5月以後,兩岸的談判將會由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新面孔啟 動,但是情況或許更為複雜。
在兩岸的經貿關係方面,馬英九的「共同市場」如何實現是個問題。馬英九反復向選民承諾臺灣第一、臺灣利益優先。但所謂的「共同市場」應該是共同的利 益,大陸政府及企業總不至於做賠錢的買賣。共同市場問題處理不好,馬英九要背「賣台」的駡名,相對於大陸來說,馬英九的壓力會相當大。以大陸目前的狀況來 說,「共同市場」並非是必要的;而對馬英九來說,這是他在經濟議題方面最重要的政見。
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於大陸來說也非常棘手。即便臺灣沒有「返聯」的問題,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這類國際組織的問題卻是迫在眉睫。在馬英九不會放棄以 臺灣主體意識這樣的理念來拓展臺灣國際空間的情況下,在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主義的情況下,大陸政府如何操作?會同意臺灣以「中華民國」 的名義申請加入國際組織嗎?還有與大陸簽訂「和平協定」的前提是大陸必須撤除對準臺灣的飛彈等等,都是比較複雜的問題。
看來,兩岸在相互關係的處理上,都應該有新思維。
至於美、中關係,從布希總統在中國出現西藏暴亂後繼續表示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情況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美國還是站在了中國一邊。即便是美 國新總統上任,基於經貿、國際反恐、朝鮮半島局勢等因素,美、中關係會保持良好的發展。不過,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美國大概會更傾向臺灣。因為,馬英九可以 保持美國所希望的台海之間不戰、不和的態勢。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 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人最佳友人,除了提供國家安全的保障、經濟發展的挹注,更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提攜,特別是在台灣兩次總統直選的過程中,美國都派 遣艦艇前來義助。由杜魯門到小布希,美國歷經十一任總統,而美國的對台灣╱中華民國的關係,也經歷了種種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動。
自二次大戰期間結盟的蜜月期,到1949年杜魯門對中國內戰採取放任政策,並坐視台灣面臨被中國共產黨併吞的危險後,兩國關係急轉至最低點;韓戰爆發後, 美國政策突然轉變,第七艦隊前來台灣海峽巡弋。艾森豪與台灣簽訂協防條約,兩國關係達因為軍事同盟而到最高峰;甘迺迪、詹森大致與台灣維持密切關係,特別 是在越戰時期。基於季辛吉的「聯中制俄」戰略思維,尼克森與福特主動向中國示好,逐漸疏遠台灣;一直到1979年卡特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台、美之間的正式友好關係才告終止。
儘管如此,代表美國對台政策分水嶺的『台灣關係法』於同年公佈實施。我們可以這 樣說,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前,台灣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圍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全球戰略考量的一部份;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後,即便美國必須受限於 中國宣稱台灣為其領土、以及中、台雙方將追求相互和解的前提上,美國開始傾向將其對台灣的關係從與其對中國的關係脫鉤。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對台政策演變的最重要指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的思 考。在1950年以前,美國堅持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韓戰爆發後,為了合理化美國保護台灣的行為,杜魯門宣布台灣地位未定,台灣的法律地位需尋求國際解 決。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與中國先後簽訂了所謂三大公報;在「戰略清楚、戰術模糊」的外交作法下,美國對於中國對台灣主權歸屬不置可否。在『上海公報』 (1972) 中,美國至多只願意「認知」(acknowledge) 到「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在『建交公報』(1978) 中,美國雖「承認」(recognize)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卻只願「認知」(acknowledge) 到中國所宣稱的立場:「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同樣的,在『八一七公報』(1982) 中,美國重申「認知」(acknowledge)「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
這就是美國心目中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 大相逕庭。其實,「一個中國」的概念可以有很多意涵。例如一個中國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台灣)﹔或一個中國等於兩個政府(共產黨與國民黨)﹔或一個中 國等於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地域的概念﹔或者是說,一個中國等於一個中國、加上一個台灣。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台灣關係法』中並沒有 「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的說法。既然並非上述所有的詮釋都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說,「一個中國」未必否定台灣共和國的可能;這種刻意性的模糊,是要讓台灣 人自己去決定:如果台灣人自我認定不是中國人,那台灣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美國對台灣的國防承諾,明訂於『台灣關係法』條文中。迄今,美國的立場很清楚,台、中之間的糾紛應由雙方自己去解決;不過,美國有中國 私下的承諾,要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儘管自卡特以來所有的美國政府,均就美國是否將在台灣發生戰爭時派遣軍隊的議題上,刻意保持模糊;不過,美國在『台灣 關係法』中已明確指出,美國確保台灣安全的決心是不容挑戰的。也就是說,『台灣關係法』已經無條件地證明美國防禦台灣的承諾,並明示『台灣關係法』優於 『八一七公報』。美國和平解決海峽兩岸緊張情勢的信念,在1995年、以及1996年的飛彈危機中充分地展現出來。
冷戰初結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對於變動國際體系結構躑躅摸索,在追求與中國「全 面性交往」(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的前提下,或許因此有擦槍走火的所謂「三不」 。現任總統布希則對於領導世界政經秩序信心十足,特別是在以亞太為中心的全球戰略中,中國不再是「建設性策略 [盟聯] 夥伴」(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 ,而是與美國競爭的對手,這可由美國國防部今年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年度報告》 、以及美中安全評估小組對於國會報告《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國家安全影響》 看出端倪。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除了不願意再提過時的三大公報,更是一再主動對於台灣表示友好,譬如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會「竭盡所能來幫 助台灣防衛自己」 ,公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於脫口「台灣共和國」 。布希總統在亞洲之行前向美國人廣播 (2002/2/16),公開將台灣與加拿大、澳洲、以及紐西蘭並列為「好朋友」(good friends) ;又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提及對台灣的「承諾」(commitment) ;在與江澤民的共同記者會上 、以及在中國清華大學的演講中 ,他一再強調根據『台灣關係法』來幫助台灣防衛自己。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堅定地以「和平解決」(peaceful settlement、peaceful resolution) 來回應中國的「和平統一」(peaceful unification)。同時,他也提及希望台、中進行「和平對話」(peaceful dialogue),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是否有復談的誘因。 雖然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佛維茨 (Paul Wolfowitz) 面對台灣媒體的復合問題回答「反對台灣獨立」 ,似乎是悖離傳統含混其詞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然而,私下的了解,沃佛維茨對於台灣帶來的困擾表達歉意。有關美國「反對台灣獨立」(opposed to) 或是「不支持台獨」(do not support) 的制式場面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台灣是絕對不能落入中國惡狼口中,然而,台灣要不要脫離中華民國體制,畢竟這是台灣人自 己要去決定的,外人不能置喙。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美國公開劃清界線,其實是為了放手讓台灣人行使自決權作鋪路,也就是避免國際社會藉口外力介入而進行杯 葛。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訊息迄今並不清楚,特別是陳水扁總統 的『統合論』逼得美國人要開始認真思考:如果台灣人不顧國家安全,競相要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甚至於要追求與中國「政治統合」,那麼,美國人又何必為 了保衛台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 洪茂雄
自由時報 09.08.2007
儘管華府行政當局半個世紀以來,對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搖擺不定且前後矛盾,但台灣能夠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之外,卻對美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 言以蔽之,台灣獨立的事實至少有下列三點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第一,台灣是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重鎮,位居日本、琉球、菲律賓的防禦鎖鏈要衝,有助確保美國的 安全;第二,台灣獨立是美國立國精神的延續,證明美國尊重民族自決的信念,不至於動搖;第三,美國是當今自由世界無可取代的領袖,同時,也是普世價值的捍 衛者,確保台灣的民主發展,責無旁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和西德的戰略地位,對美國的利益來說,有頗多雷同之處。舉凡其一,台灣和西 德扮演反共橋頭堡的角色,嚇阻共產主義滲透,使美國本土遠離共黨赤化世界的威脅;其二,在蘇聯霸權崛起,向西方挑戰之際,為了確保西德安全,美國無懼柏林 三次危機的升高,帶頭抵抗蘇聯的恐嚇,並讓西德加入北約組織;與此同時,與台灣簽訂協防台澎協定,派第七艦隊駐防台灣海峽;其三,提供經援,使得西德和台 灣得以穩定發展,西德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繁榮,成為歐洲統合的火車頭;而台灣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後,邁向民主化,也令人刮目相看。毋庸置疑,這些成就有賴美國 鼎力相助。
可是,令人疑惑不解者,一方面,美國在七○年代對東西德採雙重承認,卻在一九七九年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北京共黨政權;另一 方面,華府支持東西德雙雙加入聯合國,卻不發揮其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展現魄力迫使台灣正名,保留在聯合國的席位,反而向共黨勢力退卻,眼睜睜看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中華民國這一幕歷史悲劇。再者,當德國茁壯時,敢向老美說「不」,如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反觀台灣,一向以美國忠實盟友自居,又相當配合美國的外 交政策,華府竟然欺善怕惡,毫不理會台灣的民意歸向,打壓「台灣入聯」的公開訴求。今年六月,布希總統訪問阿爾巴尼亞時,在俄羅斯、塞爾維亞極力反對下, 直言不諱,公開支持科索沃的獨立。
台灣相較於東德和科索沃,無論是戰略價值,或經濟實力,都要高勝一籌,何以美國如此無情,傷害台灣人民的心,令人扼腕!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殖民經濟的悲歌:海地糧荒暴動事件的省思
kawasima | 13 四月, 2008 22:50
根據媒體4月13日報導,美洲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因食品價格上漲而引發暴動,儘管總統蒲雷華4月12日宣項降低米價的計畫,參議院仍在緊急會議中,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解除總理亞利克西的職務。
據非正式統計,海地的糧食暴動十多天來已造成200餘人受傷、5人喪生,12日並有一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士兵在巡邏時遭暴民射殺。
海地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富裕者僅佔百分之10,中產階級僅佔百分之20,百分之70的人民處於貧窮狀態。更不幸的是,1804年脫離法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海地,仍然受殖民歷史的影響,農業還是以熱帶栽培業為主,而不栽種糧食作物,保持著透過熱帶經濟作物的輸出,來換取資金及糧食進口的傳統。這種殖民式經濟非常脆弱,一旦主要經濟作物國際市場價格滑落,海地所能換取的資金及糧食亦隨之縮水,而造成災難性的糧荒。
從海地糧荒暴動事件觀之,其原因追根溯 源,乃起因於國際能源短缺,原油價格大漲,導致糧食輸出大國,如美國、巴西將玉米等糧食移作製造生質燃油,此舉又導致國際糧食短缺,價格大漲。影響所及,輕者如臺灣,因麵粉價格大漲,去年全臺600家麵包店關門,重者如海地暴動事件。顯然,國際糧食短缺首波受害者,將會是這些以栽種現金作物的第三世界國 家,未來國際糧價飆升如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將可能成為全球政經衝突的引爆點。
記得上個月,上到七年級的臺灣地理時,其中課本提到,「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當時我向同學們解釋,這是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從傳統米食轉為麵食等多元選擇,使國內稻米需求量下降,因此課本才會說「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若臺灣完全不進口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國人完全食用稻米,我懷疑臺灣的稻米產量是否還能自給自足,養活全臺灣2300萬人。
「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這命題的基本假設是保證臺灣未來能持續進口物美價廉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但依照當前國際糧荒的態勢,臺灣當前鼓勵農民休耕等農業政策實有檢討之必要,但願主政者真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