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助你踢碳12步

助你踢碳12步

無論你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是政府,都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足跡」。你可能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但經由閱讀這篇文章,你會發現你早已開始。

1. 許下承諾
減低你的碳足跡和其他任務並沒有不同。告訴別人你會減少碳排放量也許看起來簡單,但像宣告你將進行碳中和[1]行 為這樣的承諾可以是有效力的,在尋求意見這樣簡單行為的當下,也會讓你有創新的解決方法。由哥斯大黎加、紐西蘭及挪威發起,許多國家在最近幾個月都宣告將 朝碳中和努力。聯合國系統本身,在秘書長潘基文的領導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領導的環境管理團隊的指導下同樣也在朝著碳中和的理想邁進。 UNEP也在其氣候中和網路下所有的區域推動碳中和。
2. 評估你的定位
二氧化碳在未來極有可能被判定為空氣污染物之一,且為此因而會以社會的每一部分成本及機會來管制。而知道你從何處及如何製造溫室氣體,是減少這 些氣體的第一步。對個人和小型企業來講,線上計算及內部評估,可以幫助開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程序。較大型組織也許需要特別的建議和工具,如:由世界資 源協會及世界企業發展委員會所提供的新的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會計及確認標準或溫室氣體議定書,為政府及企業管理人設立溫室氣體計算及認證的標準來了解、定量、管理及回報溫室氣體排放量。
3. 決定及計畫你往何處去
根據你評估的氣候相關危機和機會,我們需要發展策略或行為。有明確的目標,可以集中努力成效且提供衡量成功的基準點。大多的家庭和企業可減少能 源的使用的10%,而這幾乎往往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10%的效果,大概只要一年或一年不到的時間。計畫減少碳排放量,首先注意利用哪種能源及以何種方 式使用,如:建築物的電力及運輸的燃料。減少這樣的能量使用可達成當下的節能。能量審查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許多電力公司及政府能源機構,現在都有提供能量 審查,這是他們為減少碳排放量所做的努力。
4. 減少你生活中的碳
有更宏觀的方法來思考碳和氣候的關係。每件事情都是個人、組織、企業或政府的使用而造成了某種形式的碳的形成,在他們的產品本身或在製造的能源 或材料中。建築物、設備及裝置,都是碳的組成物,所以我們可以以對氣候影響最少的碳替代品來做選擇。如果消費者、製造商及立法者,都認為「低碳」和「友善 環境」對於碳排放量的節約,有加乘效果,在做選擇時整合對氣候友善的條件就會啟發拋磚引玉的效用。以包裝為例,美國的零售商大王沃爾瑪和他們的其中一個玩 具供應者合作,減少僅僅16項物品的包裝。玩具供應商省下包裝費,而沃爾瑪少用了230個運貨箱來分發他們的產品,省下356桶油及1,300棵樹。這樣 的措施擴大至255項物品時,公司相信會省下1,000桶油、3,800棵樹,及上百萬美金運輸上的花費。
另外一個例子:你可以買合乎國際規範的紙製或木製品。例如提倡世界責任林業管理的非營利組織─林業管理公會,其標誌已經漸漸成為國際間責任林業 管理的標章。超過70餘個國家中多達九千萬畝已據此標準認證,而有數千項產品,以有其標準認證的林木製造且有其標章。改用回收或永續來源的紙張,可以省下 相當多的掩埋場使用率及碳排放量。用回收紙使每公噸紙張及硬紙板,可以省下1.4公噸的二氧化碳。
另外一個方法來減少你的碳足跡,包含消耗更少時間及能量在交通。城市可以改善其大眾運輸選擇,公司可以鼓勵低碳習慣(如減少停車補助或投資油電 混合的公司交通車),個人可以共乘或利用大眾運輸系統。有時候簡單的動作可以成為轉機。舉例來說,安全的腳踏車存放區,及可更衣淋浴的設備相較於停車場通 常花費更少,但對於那些可騎腳踏車來上班的人是很大的鼓舞。在有著完善的大眾運輸較大城市,提供月票或年票來取代更多的停車設施。例如巴黎和維也納,提供 大眾單車系統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塞車。
5. 有效使用能量
改善建築物、電腦、車子及產品的效率,是最快也最合算的省錢、省能及省碳排放量的方法。省能其實是增加產能以更少的能源達到更多的效益。更有效 能的建築物、車子及產品將對減少碳排放量,有直接而長久的貢獻。傳統建築可能佔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在現在高效能、有環境責任及更有效使用能量的建 築物及設施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簡單的手法即可有即時的節約。僅僅關掉不用的燈、馬達、電腦及加熱器,可以實質上減少浪費的能源及金錢。
大體而言,筆記型電腦比桌上型電腦花更少能量,而LCD螢幕比傳統螢幕用的能量更少。同時也要考慮當設備的使用生命結束時要如何處理。有些製造 商提供回收或收回服務,同時也尋求高效能標準。標示在設備器具的能源之星是一種顯示效能的評等方式。現在對許多廠牌而言,高效能並不會比低效能產品更貴。 而源自美國的能源之星評等系統,也在歐洲使用。
試想你的交通,先進的網頁及影像技術,使得實質需要旅行的機會減少。去參加一個1,000公里遠的會議,平均每個人含食宿要花2,000美元,而視訊則不到200美元,省下1,800美元及半公噸的碳。電話溝通也逐漸成為選擇,這也同樣會減少碳排放量。
由電通聯盟進行的研究(www.telcoa.org)發現如果3,200萬能以電訊溝通的美國人,一星期採用一天的電訊。他們將可少開20億哩的車,節省3億公升的油且得到相當於每週3200萬額外小時可以用於休閒、家人或工作上。
燈光大約佔15-20%的總用電量,將其轉換成白熾燈泡只有3%的效能,而螺旋形螢光燈泡在過去十年發展相當迅速,現在可以持續6-15年,相 較於一般白熾燈泡減少75%的用電量。螺旋形螢光省電燈泡的優勢及其他高效能光源促進了禁用白熾燈泡的立法。在2007年,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明令在 2012年時不再銷售白熾燈泡的國家,而這可減少四百萬公噸的排放量,減少電廠66%的照明成本。
6. 轉成低碳能源
如果可以,將能量來源改成放出低碳,可以減少花費及排放量。大體來講,煤炭比天然氣排放量多了兩倍,比太陽能多了六倍,比風力多了四倍,比水力 多了兩百倍。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她們有多少比率的電力要由可再生的能源提供。而「綠色選擇」方案現在正開花成果,也是刺激永續利用能源發展 的好方法。今日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美國消費者有購買綠色能源產出的產品機會。
大型使用者甚至可以建造他們自己的低排放能源系統,利用太陽能或其他低碳科技。一個在東非及南非進行的全球環境基金會計畫,發揚小型水力計畫於 茶工業,利用農業廢料來產生電力。在英國,美體小舖買進一個大型風力發電的25%股份。其他企業建造他們自己的可更新能源發電,像是3M、杜邦、通用、 IBM、嬌生及史泰博。
而在小型企業及家庭層級,以課稅寬減或補償方式使用太陽光電系統及其他再生能源技術減少用電花費。屋頂的太陽能板可長期提供能源且為價錢浮動提供緩衝。UNEP在南印及北非協助推廣這樣的計畫。
運輸部門占25%的總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燃燒汽油及柴油。許多方案可以避免這些碳消耗習慣。如油電混合車結合電力及傳統柴汽油可在減低碳排放量同時提供永續的燃料節能。採用替代燃料的車可以減少成本,對環境有利,雖然他們往往需要額外的投資且需要時間回收。
這些燃料包括壓縮天然氣(CNG),液態石化氣(LPG), 液態天然氣及生物石油。
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為從種植物得出的生物石油,如麥、大豆及甘蔗。他們通常混合汽油或柴油,大多數車子可以混至10%而無須改裝,而特殊的生物 燃料車可以用85%的生物酒精及15%的汽油所跑動。在全球許多地方採用生物燃料成了愈來愈受歡迎且簡單的商機且以不同的配方出現。對有交通車的公司而 言,此為低碳節約的選擇。
7. 投資在補償及更乾淨的取代選擇
個人從生活方式或群體中的所能縮減的排放量或採用可再生能源的比率有限。而那些為了想要彌補他們仍然有的排放量就必須要資助另一個單位進行一些減少碳排放的行為,而有了碳補償或碳權這樣的名詞,而碳中和的意思是希望利用支持在別的地方節約中和排放量的效果。
一般的碳權價格每噸為美金15元,但實際的花費則在每噸5到50之間。要購買碳權,個人或單位可付費給碳補償公司以執行管理避免、減少或吸收溫 室氣體的計畫。氣候改變是全球的問題,所以減少碳排放將會有上述的影響,無論是在何處進行。碳權可由無排放能源生成單位、減少需求產生,包括能源效力或以 森林或地下儲存隔離的形式。
根據一份報告,最高的碳補償是從垃圾掩埋場燃燒甲烷而來,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盛的溫室氣體。綠氣國際公司 (Green Gas International)以轉換廢氣成乾淨能源作為碳補償。全世界從類似的計畫受益,製造125MW電力,節約四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8. 更有效率
透過碳中和的角度看看你的事業或人生意,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幫助你增加使用資源的效率,避免或減少垃圾,最終增進你的整體表現及聲譽。經濟學家喜 歡說,並沒有錢會在地下,因為早已有人把他撿起來了。而在氣候變遷這裡,仍然有許多鈔票等著被撿起。畢竟,二氧化碳是產生能量的廢棄物,而減少廢棄及變得 更有效率,總是一個好的想法。將3R融合到你的思考—減量(reduce)、重新使用(reuse)、回收(recycle)。
9. 提供或買低碳產品及服務
對氣候友善的產品及服務的市場,從節能產品到可再生能源系統增加非常快速。而要提供這樣的產品,從設計階段便很重要。可增加節能設計的簡單行 為,可讓設計本身在使用時減少能源消耗,消費者可從在購買後對產品的調節達到省時節能的效果。(如以絕緣的的毯子包覆在水暖器)而更系統性的方法,是從 「為永續發展設計」而來,包含生命週期的設計,以及環境意識的涉及與生產。這些新方法在每一個發展環節,從各方面來思考環境,使得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環 境的影響可減至最低。生態設計是對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國家的中小型企業非常重要的策略。這可改善他們的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廢棄物,增進他們在市場的競爭 地位。
10. 買綠賣綠
綠色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擴大很快,許多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報告指出,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願意買綠色產品。對於企業來講,創新的產品設計和呈現,與促 銷和溝通結合,可以確保這些顧客想要買這些產品。然而綠色產品的市場仍然尚未被開發,因為人們仍然很難相信他們的環境宣稱。企業可以幫助消費者對環境更友 善,從使用網路在旅遊書籍的網站上點選碳補償到在地方性的商店內有標示的產品比比皆是。
11. 合作
許多私人公司,逐漸和非政府組織、城市或政府合作,以找出及實施最適合的實務辦法,來減低碳排放量,例如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www.cdproject.net), 為一非營利組織為所管理資產總合達到美金41兆機構投資者提供資訊。CDP代表這些企業,從超過2000個最大的全球企業中尋找自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排放 而呈現的企業危機及機會資料。同樣的,地方和國家政府也在找尋機會,和企業合作尋求低碳的辦法。在加拿大,企業機構及電力公司支持設立能源服務公司 (ESCos)。而在美國,聯邦環保署在1992年開始從義務夥伴關係發起,藉由增加能源效能而達到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之星計畫」(www.energystar.gov)。在2006年,美國企業及消費者在這個計畫的協助下節約及減少了約等於每年2500萬汽車廢氣的氣體排放,節省了美金140億的能源帳單。
12. 談論
愈來愈重要的環境變遷,代表公司和組織需要溝通。透明化很重要。網際網路和其他媒體的存在,意味著企業、組織和政府不能逃避他們的責任。認證和回報的工具很重要。其中一個例子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www.globalreporting.org)。他們內部溝通經由網內和企業出版,報告進展和歸功於員工或團隊。讓股東知道也是很重要的。減少碳排放量,特別是經由增加效率,是個雙贏的局面,也可以增進企業的名聲。消費者和投資者同樣地也需要向公司要求公司在如何因應處理氣候變遷的危機和轉機的資訊。
(此為從UNEP在UNEP永續發展國際出版品,氣候行動www.climateactionprogramme.org原文來刪節及改寫的版本)

[1]「碳中和」(carbon netural)是 指單一個人或公司行號等機構,都各自計算自身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然後透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說把這些二氧化碳「中和」掉,希望 達到環保與平衡的最終目標。「碳中和」的概念也以「足跡」來形容每一個人或機構的二氧化碳排放,把這些不同人、不同機構所排放的不同二氧化碳,稱為「碳足 跡」(carbon footprint),「足跡」越多的個體,當然就是製造越多的二氧化碳。

作者:
UNEP
譯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小五 翻譯; 徐怡德 審校
source:
http://www.unep.org/wed/2008/english/Information_Material/factsheet.asp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馬英九時代的美、中、台關係

馬英九時代的美、中、台關係

2008 三月 27 23:17:18 PDT 来源:國際日報

馬英九的當選,使「台獨」議題不會再成為焦點問題而讓兩岸的緊張局勢一下子趨緩,也開啟了美、中、台關係的新篇章。「台獨」對大陸的威脅暫時沒有了,是不是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就順暢了?進入新階段的美、中、台關係會有哪些改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美、台關係會有較大的改善,也會更為密切。陳水扁無視美國的意見而屢屢用「台獨」的言行挑釁大陸、威脅台 海之間的和平,這是造成美、台關係逐漸惡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陳水扁頑固地堅持「入聯公投」,布希和賴斯不得不頻頻喊話,讓美、台關係幾乎降至冰點。馬英 久當選後,布希及美國國務院的電賀、楊書棣及蔔睿哲等美對台事務重量級官員在台與馬英九及國民黨會晤,以及美國政府考慮馬英九在就職前訪美等,都強烈地表 達了美、台關係轉好的資訊。

就兩岸關係而言,雖然馬英九當選後大陸政府沒有予以置評,但日前胡錦濤在與布希通話時表示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的立場。這被認為 是向對岸釋放出了善意,也與馬英九在選前談到的兩岸談判基於「九二共識」的立場吻合。可以預計,今年5月以後,兩岸的談判將會由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新面孔啟 動,但是情況或許更為複雜。

在兩岸的經貿關係方面,馬英九的「共同市場」如何實現是個問題。馬英九反復向選民承諾臺灣第一、臺灣利益優先。但所謂的「共同市場」應該是共同的利 益,大陸政府及企業總不至於做賠錢的買賣。共同市場問題處理不好,馬英九要背「賣台」的駡名,相對於大陸來說,馬英九的壓力會相當大。以大陸目前的狀況來 說,「共同市場」並非是必要的;而對馬英九來說,這是他在經濟議題方面最重要的政見。

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於大陸來說也非常棘手。即便臺灣沒有「返聯」的問題,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這類國際組織的問題卻是迫在眉睫。在馬英九不會放棄以 臺灣主體意識這樣的理念來拓展臺灣國際空間的情況下,在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主義的情況下,大陸政府如何操作?會同意臺灣以「中華民國」 的名義申請加入國際組織嗎?還有與大陸簽訂「和平協定」的前提是大陸必須撤除對準臺灣的飛彈等等,都是比較複雜的問題。

看來,兩岸在相互關係的處理上,都應該有新思維。

至於美、中關係,從布希總統在中國出現西藏暴亂後繼續表示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情況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美國還是站在了中國一邊。即便是美 國新總統上任,基於經貿、國際反恐、朝鮮半島局勢等因素,美、中關係會保持良好的發展。不過,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美國大概會更傾向臺灣。因為,馬英九可以 保持美國所希望的台海之間不戰、不和的態勢。

作者: 孫衛赤

台、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台、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2002年8月17日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台灣安保協會副研究員)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 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人最佳友人,除了提供國家安全的保障、經濟發展的挹注,更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提攜,特別是在台灣兩次總統直選的過程中,美國都派 遣艦艇前來義助。由杜魯門到小布希,美國歷經十一任總統,而美國的對台灣╱中華民國的關係,也經歷了種種不同程度的起伏變動。

自二次大戰期間結盟的蜜月期,到1949年杜魯門對中國內戰採取放任政策,並坐視台灣面臨被中國共產黨併吞的危險後,兩國關係急轉至最低點;韓戰爆發後, 美國政策突然轉變,第七艦隊前來台灣海峽巡弋。艾森豪與台灣簽訂協防條約,兩國關係達因為軍事同盟而到最高峰;甘迺迪、詹森大致與台灣維持密切關係,特別 是在越戰時期。基於季辛吉的「聯中制俄」戰略思維,尼克森與福特主動向中國示好,逐漸疏遠台灣;一直到1979年卡特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台、美之間的正式友好關係才告終止。

儘管如此,代表美國對台政策分水嶺的『台灣關係法』於同年公佈實施。我們可以這 樣說,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前,台灣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圍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全球戰略考量的一部份;在『台灣關係法』公佈後,即便美國必須受限於 中國宣稱台灣為其領土、以及中、台雙方將追求相互和解的前提上,美國開始傾向將其對台灣的關係從與其對中國的關係脫鉤。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對台政策演變的最重要指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法律地位的思 考。在1950年以前,美國堅持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韓戰爆發後,為了合理化美國保護台灣的行為,杜魯門宣布台灣地位未定,台灣的法律地位需尋求國際解 決。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與中國先後簽訂了所謂三大公報;在「戰略清楚、戰術模糊」的外交作法下,美國對於中國對台灣主權歸屬不置可否。在『上海公報』 (1972) 中,美國至多只願意「認知」(acknowledge) 到「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在『建交公報』(1978) 中,美國雖「承認」(recognize)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卻只願「認知」(acknowledge) 到中國所宣稱的立場:「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同樣的,在『八一七公報』(1982) 中,美國重申「認知」(acknowledge)「中國只有一個,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

這就是美國心目中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 大相逕庭。其實,「一個中國」的概念可以有很多意涵。例如一個中國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台灣)﹔或一個中國等於兩個政府(共產黨與國民黨)﹔或一個中 國等於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地域的概念﹔或者是說,一個中國等於一個中國、加上一個台灣。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台灣關係法』中並沒有 「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的說法。既然並非上述所有的詮釋都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說,「一個中國」未必否定台灣共和國的可能;這種刻意性的模糊,是要讓台灣 人自己去決定:如果台灣人自我認定不是中國人,那台灣當然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美國對台灣的國防承諾,明訂於『台灣關係法』條文中。迄今,美國的立場很清楚,台、中之間的糾紛應由雙方自己去解決;不過,美國有中國 私下的承諾,要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儘管自卡特以來所有的美國政府,均就美國是否將在台灣發生戰爭時派遣軍隊的議題上,刻意保持模糊;不過,美國在『台灣 關係法』中已明確指出,美國確保台灣安全的決心是不容挑戰的。也就是說,『台灣關係法』已經無條件地證明美國防禦台灣的承諾,並明示『台灣關係法』優於 『八一七公報』。美國和平解決海峽兩岸緊張情勢的信念,在1995年、以及1996年的飛彈危機中充分地展現出來。

冷戰初結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對於變動國際體系結構躑躅摸索,在追求與中國「全 面性交往」(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的前提下,或許因此有擦槍走火的所謂「三不」 。現任總統布希則對於領導世界政經秩序信心十足,特別是在以亞太為中心的全球戰略中,中國不再是「建設性策略 [盟聯] 夥伴」(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 ,而是與美國競爭的對手,這可由美國國防部今年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年度報告》 、以及美中安全評估小組對於國會報告《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國家安全影響》 看出端倪。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除了不願意再提過時的三大公報,更是一再主動對於台灣表示友好,譬如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會「竭盡所能來幫 助台灣防衛自己」 ,公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於脫口「台灣共和國」 。布希總統在亞洲之行前向美國人廣播 (2002/2/16),公開將台灣與加拿大、澳洲、以及紐西蘭並列為「好朋友」(good friends) ;又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提及對台灣的「承諾」(commitment) ;在與江澤民的共同記者會上 、以及在中國清華大學的演講中 ,他一再強調根據『台灣關係法』來幫助台灣防衛自己。我們也看到,布希總統堅定地以「和平解決」(peaceful settlement、peaceful resolution) 來回應中國的「和平統一」(peaceful unification)。同時,他也提及希望台、中進行「和平對話」(peaceful dialogue),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是否有復談的誘因。 雖然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佛維茨 (Paul Wolfowitz) 面對台灣媒體的復合問題回答「反對台灣獨立」 ,似乎是悖離傳統含混其詞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然而,私下的了解,沃佛維茨對於台灣帶來的困擾表達歉意。有關美國「反對台灣獨立」(opposed to) 或是「不支持台獨」(do not support) 的制式場面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台灣是絕對不能落入中國惡狼口中,然而,台灣要不要脫離中華民國體制,畢竟這是台灣人自 己要去決定的,外人不能置喙。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美國公開劃清界線,其實是為了放手讓台灣人行使自決權作鋪路,也就是避免國際社會藉口外力介入而進行杯 葛。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訊息迄今並不清楚,特別是陳水扁總統 的『統合論』逼得美國人要開始認真思考:如果台灣人不顧國家安全,競相要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甚至於要追求與中國「政治統合」,那麼,美國人又何必為 了保衛台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台灣獨立 美國得利

台灣獨立 美國得利

■ 洪茂雄

自由時報 09.08.2007

儘管華府行政當局半個世紀以來,對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搖擺不定且前後矛盾,但台灣能夠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之外,卻對美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 言以蔽之,台灣獨立的事實至少有下列三點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第一,台灣是美國西太平洋的戰略重鎮,位居日本、琉球、菲律賓的防禦鎖鏈要衝,有助確保美國的 安全;第二,台灣獨立是美國立國精神的延續,證明美國尊重民族自決的信念,不至於動搖;第三,美國是當今自由世界無可取代的領袖,同時,也是普世價值的捍 衛者,確保台灣的民主發展,責無旁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和西德的戰略地位,對美國的利益來說,有頗多雷同之處。舉凡其一,台灣和西 德扮演反共橋頭堡的角色,嚇阻共產主義滲透,使美國本土遠離共黨赤化世界的威脅;其二,在蘇聯霸權崛起,向西方挑戰之際,為了確保西德安全,美國無懼柏林 三次危機的升高,帶頭抵抗蘇聯的恐嚇,並讓西德加入北約組織;與此同時,與台灣簽訂協防台澎協定,派第七艦隊駐防台灣海峽;其三,提供經援,使得西德和台 灣得以穩定發展,西德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繁榮,成為歐洲統合的火車頭;而台灣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後,邁向民主化,也令人刮目相看。毋庸置疑,這些成就有賴美國 鼎力相助。

可是,令人疑惑不解者,一方面,美國在七○年代對東西德採雙重承認,卻在一九七九年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北京共黨政權;另一 方面,華府支持東西德雙雙加入聯合國,卻不發揮其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展現魄力迫使台灣正名,保留在聯合國的席位,反而向共黨勢力退卻,眼睜睜看中華人民共 和國取代中華民國這一幕歷史悲劇。再者,當德國茁壯時,敢向老美說「不」,如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反觀台灣,一向以美國忠實盟友自居,又相當配合美國的外 交政策,華府竟然欺善怕惡,毫不理會台灣的民意歸向,打壓「台灣入聯」的公開訴求。今年六月,布希總統訪問阿爾巴尼亞時,在俄羅斯、塞爾維亞極力反對下, 直言不諱,公開支持科索沃的獨立。

台灣相較於東德和科索沃,無論是戰略價值,或經濟實力,都要高勝一籌,何以美國如此無情,傷害台灣人民的心,令人扼腕!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殖民經濟的悲歌

殖民經濟的悲歌:海地糧荒暴動事件的省思

kawasima | 13 四月, 2008 22:50

根據媒體413日報導,美洲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因食品價格上漲而引發暴動,儘管總統蒲雷華412日宣項降低米價的計畫,參議院仍在緊急會議中,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解除總理亞利克西的職務。

據非正式統計,海地的糧食暴動十多天來已造成200餘人受傷、5人喪生,12日並有一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士兵在巡邏時遭暴民射殺。

海地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富裕者僅佔百分之10,中產階級僅佔百分之20,百分之70的人民處於貧窮狀態。更不幸的是,1804年脫離法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海地,仍然受殖民歷史的影響,農業還是以熱帶栽培業為主,而不栽種糧食作物,保持著透過熱帶經濟作物的輸出,來換取資金及糧食進口的傳統。這種殖民式經濟非常脆弱,一旦主要經濟作物國際市場價格滑落,海地所能換取的資金及糧食亦隨之縮水,而造成災難性的糧荒。

從海地糧荒暴動事件觀之,其原因追根溯 源,乃起因於國際能源短缺,原油價格大漲,導致糧食輸出大國,如美國、巴西將玉米等糧食移作製造生質燃油,此舉又導致國際糧食短缺,價格大漲。影響所及,輕者如臺灣,因麵粉價格大漲,去年全臺600家麵包店關門,重者如海地暴動事件。顯然,國際糧食短缺首波受害者,將會是這些以栽種現金作物的第三世界國 家,未來國際糧價飆升如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將可能成為全球政經衝突的引爆點。

記得上個月,上到七年級的臺灣地理時,其中課本提到,「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當時我向同學們解釋,這是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從傳統米食轉為麵食等多元選擇,使國內稻米需求量下降,因此課本才會說「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若臺灣完全不進口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國人完全食用稻米,我懷疑臺灣的稻米產量是否還能自給自足,養活全臺灣2300萬人。

「臺灣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這命題的基本假設是保證臺灣未來能持續進口物美價廉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但依照當前國際糧荒的態勢,臺灣當前鼓勵農民休耕等農業政策實有檢討之必要,但願主政者真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