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的歷史滄桑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以後各代屢毀屢建。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因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為一場大火焚毀。至1985年,新建的黃鶴樓又屹立在長江之濱。歷史上的黃鶴樓軒昂宏敞,瑰麗無比,是文人騷客登臨行吟之勝地。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遊等,都先後到此遊樂,吟詩作賦。其中以崔顥的《黃鶴樓》詩最負盛名,被稱為唐人七律之首。新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簷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宛如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登樓眺望,視野開闊,遠山近水一覽無餘。“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